BBands的輔助技術 http://www.s8088.com/thread-113078-1-1.html

道隱含壓力與支撐,如與技術指標、陰陽線及型態學搭配使用,往往可以提供最佳的交易機會。

技術指標

  在使用指標的時候,首先要注意的是「多重共線性(multi-collinearity)」陷阱與「狗腿子」陷阱。

  所謂「多重共線性」陷阱,意指:採用多個確認指標,絕對可以提高成功機率。但如果這些指標屬於共線性 (collinear)指標,那就有問題了;舉例來說,在特定情況下,動能指標基本上都會提供類似的訊號;所以,如果你看見五種動能指標都出現類似訊號,這並不代表五種相同訊號就比較可靠。

  要避開這種可怕的陷阱,每個指標類別(如表一)內只挑選一種技術指標;例如,一種動能指標,一種趨勢指標,一種成交量指標,以及其他等等。成交量指標與人氣指標特別值得考慮,能夠提供額外的資訊,而且不容易造成多重共線性的問題。

表一、包寧傑的技術指標分類

類別
指標
本人目前採用

動能 變動率,隨機(KD) KD
趨勢 線性回歸, MACD, 增加:趨向指標(DMI) MACD,DMI
人氣
統計調查, 賣權-買權比率 X
成交量(開放式) 盤中強勢(II), 承接/出貨(AD), 增加:修正OBV(VA/D) VA/D
成交量(封閉式) 資金流量指數(MFI), 成交量加權MACD, 增加:成交量比率指標(VR) MFI
超買/超賣 商品通道指數(CCI), 相對強弱指標(RSI), 增加:威廉指標(W%R) RSI,W%R

※以上[增加]係指原書沒有為本人增加的。

  另外一種指標使用上的陷阱為「指標的狗腿子傾向」,意指:交易者心裡已經打定主意進行某筆交易,然後才到處尋找支持的證據。為了避免這類陷阱,應該預先決定所採用的指標,而且經過充分的測試。每個人對不同指標的領悟與嫻熟度不同,你應該使用那些經過測試對你個人有效的指標。

K線的搭配

  在Steve Nison的《股票K線戰法》中提到K線可以作為確認西洋技術分析之用,比如說在突破下降趨勢線時,如果上方有下降窗口,則應等突破窗口壓力才算沒有瑕疵獲得突破趨勢線的確認。

  在Gregory L. Morris的「強力陰陽線」一書中介紹的「陰陽線過濾」,經過電腦測試則是非常的理想,可以減少操作次數與提高成功率。他認為「非常明顯地,過濾陰陽線型態配合一般通用的指標,是改善操作績效的明確方法。以簡單的操作系統而言,它不僅可以提升總獲利率,也可以降低操作次數。降低操作次數可以節省交易成本,也可以提高每筆操作的獲利能力。過濾確實有效!」

  根據史瓦格期貨技術分析(史瓦格)的說法:圖形分析應該結合陰陽線的觀念與西方的技術分析。

型態學

  很顯然的,如果在順勢模式的突破時,能搭配頭肩底或W底等反轉型態,其可信度將提高許多。在使用包寧傑帶狀系統的時候,包寧傑只注重指標的搭配使用,但似乎K線、型態學等各種不同的理論都可以強化其可信度。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BBands1-價格波動率突破系統 http://www.s8088.com/thread-113077-1-1.html
本篇將討論包寧傑在其著作「包寧傑帶狀操作法」中對於「價格波動率突破系統」的描述以及我的看法。

  這個方法包寧傑認為「或許是包寧傑帶狀的最有效直接運用」。

  價格本身沒有循環,也不能被預測,但價格波動率則存在循環。價格波動率存在著「物極必反」的現象,偏低價格波動醞釀著價格波動轉強的契機。

  價格波動率突破系統,首先要辨識「擠壓」(The Squeeze)現象,擠壓最簡單的定義就是當帶寬指標下降到六個月以來的最低水準,就視為產生擠壓現象。目視可見到帶寬變得極窄,而量化的指標就是帶寬指標【=(帶狀上限-帶狀下限)/帶狀中心價位】。

買進與出場

  「我們的價格波動率突破系統採用帶寬指標設定前提條件,然後等待突破發生當時建立部位。關於部位的停損或出場,可以採用兩種方法。第一是韋達的拋物線系統,觀念非常簡單而有效。就買進部位來說,起始停損設定在突破排列的稍下方,然後每天向上調整。至於空頭部位,停損設定方法的觀念也相同,但位置剛好相反。拋物線是一套相對保守的系統,如果使用者願意承擔更大風險,嘗試掌握更大的獲利潛能,價格觸及帶狀對邊,可以做為理想的出場訊號後者允許價格出現較大的修正走勢,進行較長期的部位交界,換言之,「價格觸及帶狀下限」可以做為多頭部位的出場訊號:「價格觸及帶狀上限」可以做為空頭部位的出場訊號。」

評:

買進方法:

  所謂的「突破發生」到底定義為何?我想包寧傑應該是說%b>1的時候就是突破吧!(%b用來計算股價在帶狀的位置,1=上緣,0=下緣,0.5只在中線)。但我認為這是不夠嚴謹的,因為型態學上的突破,是有經過統計的,也就是說如果突破頭肩底、W底、三角形等的成功機率有多少?是有經過統計研究的,但像帶狀的突破其成功率有多少並沒有相關的研究。

  所以,我不認為那個是嚴謹的突破定義,我認為應該同時加上「型態學」的突破,還好帶狀的上緣突破通常與箱型的突破同時發生或相差不遠(因為一個極度壓縮的現象通常就是一個「潛伏底」),所以我認為應該抓型態的「頸線」而不是帶狀的「上緣」。

出場方法:

  我不認同包寧傑所提的出場方法,因為SAR只適用在趨勢明顯的標的,而觸及帶狀對邊的方法不符合風險/報酬原則,也就是風險太大。我認為可以利用K線與成交量來設定停損。比如說,突破當天我們的要求是必須出現大量或跳空,如果跌破大量的低點,似乎就應該出場了。如果沒有大量而有K線上的上升窗口,那麼窗口支撐也是一個合理的停損點。如果大量+跳空,那停損就更容易設定了,使用這個方法結合K線與BBands,我覺得是更好的方法。

假突破與進場策略

  「關於方法I,成功操作的最大困難在於假動作 (headfake,圖16.1)--這也是前一章的討論主題之一。這個名詞源自於曲棍球,但也出現在其他類似場合。攻擊者帶著球衝向對方球門;過程中,他轉頭假裝要傳球,一旦防守球員認定他要傳球而展現對應動作之後,他又回過頭來射門。盤勢脫離「擠壓」狀況之後,經常也會展現類似的假動作;首先假裝朝某個方向進行突破,然後又擺頭朝另一個方向展開正式攻擊。在典型的狀況下,首先出現擠壓,然後價格朝帶狀的某一端逼近,按著就回頭朝另一方向攻擊。一般來說,這類走勢都會侷限在帶狀範圍內,直到真正走勢出現之後,才會產生突破訊號。可是,如果你採用的參數使得帶狀寬度變得相對較窄,在真正的走勢產生之前,可能會出現幾次穿越帶狀的反覆訊號。

  某些股票或股價指數比較容易產生假動作或假突破。對於所操作的對象,觀察過去的擠壓走勢,評估假突破的發生頻率。一旦曾經欺騙,往後就……。

  如果你願意接受非機械性操作方式的話,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等待擠壓狀況發生--前提條件--然後觀察價格突破橫向盤整區間。在走勢轉強的第一天進場建立半數部位,正式突破之後加碼,並且利用拋物線系統或觸及對側帶狀邊緣的停損策略,避免萬一判斷錯誤所造成的傷害太大。如果交易對象很少出現假動作,或者帶狀參數的設定不至於造成假動作的問題,就可以很單純的運用 「方法I」。等待擠壓狀況發生,然後只要看到突破就進場。」

評:

  觀察以前有無假突破可以看出主力的手法,但似乎有點不太確實,因為前後是否為同一個主力,或主力是否打算用同一種手法都很不確定。我認為沒有必要為這種不確定的事去浪費時間,全部都採取同樣的策略就可以了。

  這個策略其實也跟型態學的「突破」相同,當突破的第一天立刻進場買進一半的部位,通常突破隨後會有回測折返的走勢,但也不一定,所以你不能採取等待折返的策略。折返之後,如果出現明顯量縮的情形,那就很可能只是在進行「洗盤」,當量縮又不破頸線的時候,你在股價轉強的時候開始加碼另一半的部位。

  至於什麼叫做轉強?這就需要一些K線上的判斷。比如說,在支撐上橫盤了好幾天,而KD指標產生多頭背離,或者在支撐上有跳空的現象,或者產生類似「旗型」型態的突破等等,這個時候就可以加碼了。至於停損,前一節已說明。

買進的輔助指標

  「在這些情況下,成交量技術指標確實可以提供協助。在假動作或假突破發生之前,觀察盤中強度指標(Intraday Intensity)或承接/出貨指標(Accurnulation Distribution),預先判斷可能的突破方向。資金流量指數(MoneyFlow Index)是另一項值得參考的技術指標,可以提高成功機率,鼓舞交易信心。這些都是成交量指標,屬於第IV篇的討論主題。

  「建立在擠壓狀況下的價格波動率突破系統,包寧傑帶狀的標準參數設定為:20天移動平均+-2個標準差。因為在擠壓的價格盤整期間,帶狀寬度相對很窄,很容易觸發交易訊號,所以不宜採用太敏感的帶狀參數。可是,對於某些短線玩家來說,或許希望縮短移動平均的期間長度 (例如:15天),或用更窄的帶狀寬度(例如:1.5個標準差)。

評:

  相關技術指標的運用請見《BBands的輔助技術》所述,通常我使用KD、MACD、VA/D來輔助判斷,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「成交量」,跟型態學一樣的,所有的「突破」都必須有成交量來確認,大量的定義是至少必須大於5日均量的1.5倍以上。如果沒有成交量則最好放棄。自動交易系統通常沒有辦法判斷成交量,因為它必須在盤中就使用預估的方式判斷,那需要一點人工智慧。

擠壓的定義與強度

  「此處還有另一項參數設定:擠壓的回顧期間。回顧期間愈長 --預設值是六個月--壓縮程度愈大,爆炸的潛在威力也愈可觀。可是,擠壓的發生頻率也會相對較少。任何東西都一樣,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。」

評:

  我當初把這一段誤會為擠壓的時期越久就越有威力,現在仔細一看原來不是這樣。包寧傑的意思是說,在某一段期間出現最小帶寬的計算方式,期間越長就越好,比如說一年的最小帶寬(壓縮)與一個月的最小帶寬,其有效度顯然相差很多,在某一個月的「擠壓」,放長時間可能並不叫做「擠壓」。通常我們採用半年的時間來計算,在半年中出現最小帶寬叫做發生擠壓(SQUEEZE)現象。

  但顯然這種擠壓的情形越久其威力也必然是越大的,就像一個長期的廂型或潛伏底一旦突破,其威力就更強。所以我的程式另外加入了一項功能,計算壓縮天數,其算法是發生壓縮日前後40天內最小帶寬不超過50%者計入「壓縮天數」。這樣得出來的結果就是,壓縮天數越大,你看到的情形就是一個越長的廂型或潛伏底。我認為那是一種較強的強度。

範例

在98/3/10我用程式篩選出許多符合BBands1價格波動率突破而後來證實成功的股票,各位可以自行閱讀圖形驗證。幾乎各種看盤軟體都有提供BBands,比如說《兆豐證券》(免費)或鉅亨網(免費)都有。

程式篩選條件:價格波動率壓縮後突破且 1.突破上緣, 2. MFI >=75 3. MACD柱狀斜率向上5天 4.KD黃金交叉 者(過濾成交量1時亦即突破BB上緣,各項指標強勢的話,就符合「BB順勢系統」的選股條件,此時型態的頸線尚未突破,但我們可以預期它將會被突破,所以開始尋找買點。
  依據包寧傑的建議是等待下跌後的第一根紅K,之後出現量縮的加碼點(成交量小於十日均量的一半),最後果然大量突破頸線,立刻再度加碼。當然以下純屬事後諸葛,本模式的實際應用本人還沒有實例,但理論上似乎很合理。

實作範例

在98/3/10我用程式篩選出許多符合BBands2順勢而後來證實成功的股票,各位可以自行閱讀圖形驗證。幾乎各種看盤軟體都有提供BBands,比如說《兆豐證券》(免費)或鉅亨網(免費)都有。

程式篩選條件:近10日內曾經突破帶狀上緣且MFI大於80以上,而目前跌破上緣且%b >= 0.8 者(過濾成交量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EL58268 的頭像
    JOEL58268

    熊の亂講

    JOEL582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